古文观止卷七 宋文 赠黎安二生序
来源: 阅读:2229 次 日期:2014-11-10 13:42:59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古文观止卷七 宋文 赠黎安二生序”,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曾巩)【题解】本文属于“赠序”一类文体。通过文章内容的介绍,可知是曾巩应好友苏轼的请求为黎生、安生二人所作。文中着重分析了“迂阔”的善与不善,结合作者个人的创作经验,勉励黎安二生大胆学习写作古文,不要被世俗的讥笑而动摇。本文涉及的创作观和作者的写作实践是一致的(可参阅前面的《寄欧阳舍人书》)。历来的文学评论家对本文颇为推崇,清人吴楚材甚至说它“去圣贤名教不远”。

【一段】赵郡①苏轼,予之同年②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③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④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注释】①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苏轼的祖先苏味道为赵郡栾城(今属河北)人,后被贬至眉州(今四川眉山),其后代遂世居眉州。②同年:古代称同年中考的人。曾巩与苏轼都是在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考中的进士,故称同年。③遗(wèi):赠给。④闳(hónɡ)壮:宏大,雄伟。

【译文】赵郡人苏轼,是和我同科中试的好友。他从四川写了一封信带到京城给我,信中曾称赞了四川一个姓黎和一个姓安的士人。后来黎生带着他写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带着他写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看望我。读了他们的文章后,确实气势雄伟而回味无穷。善于反复论证,笔锋奔放,能透彻地说明事理,而且才华奔放横溢,似乎不可估量。二位确实可称得起是奇特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确实可称得是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了。

【二段】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⑤,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人皆笑以为迂阔⑥。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注释】⑤补:古代对取得功名即取得为官资格的人,并不能立即授予官职,须等待有缺额时才实授官职,称为“补”。江陵:今属湖北。司法参军:地方上负责狱讼的官吏。⑥里人:周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里,这里泛指同乡的人。迂阔:不切实际。

【译文】过了不久,黎生被任命为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行前,请我写几句话作为临别赠言。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是心中有数了。难道说还要用语言这种外表的形式来表达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写作古文,乡里的人都讥笑我们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赠言,目的是为了解除他们的迷惑。”

【三段】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⑦,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⑧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⑦道:古书中的“道”含意较为复杂,泛指道义。在这里特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仁、义等。⑧庸讵(jù):岂止。

【译文】我听了他的话后,自己觉得好笑。要说起世上迂阔的人,还有谁能胜过我呢?我只知道信奉古人的教导,而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有志于道义,而不懂得与世俗随波逐流。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不自知的原因。世上迂阔的人,还有谁能胜过我呢?现在你们二人的迂阔,只不过是由于文章不能接近流俗,这不过是迂阔中的小迂罢了,所担心的仅仅是被乡里人所讥笑。像我这样的迂阔可就大了,你们如果把我这些话带回去,将会招致严重的非难,哪能只是讥笑而已呢?那么我对你们应该说些什么话才好呢?如果说我的迂阔是对的,可是它给我带来的后患竟然如此;如果说我的迂阔是不对的,那就应该迎合世俗,但又一定会违背古训,和世俗合流了,又一定会背离了道义。你们不必急于去解除乡里人的迷惑,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通过选择以取得正确的结论。我便写下了这些话赠给黎、安二生,并请你们交给苏君看看以为如何。

【评析】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更多信息请查看文言文阅读

更多信息请查看 古文观止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相关阅读 古文观止
吴山图记 09月09日
报刘一丈书 09月09日
信陵君救赵论 09月09日
瘗旅文 09月09日
象祠记 09月09日
尊经阁记 09月09日
亲政篇 09月09日
豫让论 09月09日
深虑论 09月09日
卖柑者言 09月09日
司马季主论卜 09月09日
阅江楼记 09月09日
沧浪亭记 12月10日
徐文长传 12月10日
五人墓碑记 12月10日
子产论政宽猛 11月12日
梅花岭记 11月12日

2026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 网站帮助|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简要咨询须知| 新媒体/短视频平台| 手机站点|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099533/13759567129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
咨询QQ:1093837350(9:00—18:00) 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